以人民愿望为动力 以国家发展为目标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2010-07-10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吴晶、崔清新)1978年,以邓小平同志亲自做出恢复高考和派遣留学生等重大决策为起点,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事业迈入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全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以人民愿望为动力,以国家发展为目标,在困难与挑战中不断深化,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保证“人人享有”:基础教育改革创造世界奇迹
2007年9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11岁的女孩马芸重新背起书包,回到校园。在这之前,因为家庭贫困她辍学在家。
2007年秋季,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实施,改变了马芸和很多小伙伴儿的命运。这些孩子并不知道,为了每人减免的几百元学杂费,国家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计划部署,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为了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国家确立“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为此,国家从2007年起,3年内投入全国财政新增经费470亿元,用于在农村地区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及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维修改造校舍、免费提供教科书等。
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通过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建立起公共教育财政制度。
在深层次的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保障下,一项项推进义务教育的工程、政策接踵而至:“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满足200万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和197万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放大1亿多中小学生的视野;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3400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补助……
2008年9月1日,北京三中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温子君也享受到了免费义务教育的惠泽。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有教无类”的美好梦想已逐渐为“人人享有”。
这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创造的教育奇迹。从1986年正式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在85%的人口地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只花了短短15年时间;从2006年在西部农村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改革到2008年在全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我国只用了3年时间。
这是穷国办大教育的独特智慧。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排在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为全世界在小学求学的儿童数从80%增加到84%作出重要贡献。
满足“国家必需”——高教、职教改革稳步推进
2005年9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开学典礼吸引了社会的关注。这所由复旦大学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等企业共同投资开办的艺术类本科院校,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方向。
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高等教育体制和布局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世纪之交,党和国家再次发出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员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此时,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推动着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必需”。然而,立足中国的实际,要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由大变强,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之路。
“211”工程、“985”工程的